媒体中心
冷链物流的未来应该这样发展......
2021-12-29
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水果蔬菜、肉禽蛋品、海鲜水产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生鲜产品就能第一时间送到家门口。冷链物流连接田间地头、百姓餐桌,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领域。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冷链物流到底有多重要?
我国最早的所谓“冷链配送”,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那时冰箱刚开始普及,城际配送只有冷库、冷藏车,“链”还没有连起来。直到2000年左右,“冷链”一词才开始在我国出现。此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鲜食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新经济模式兴起,冷链物流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作为运输生鲜果蔬的重要基础设施,冷链物流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疫苗等医药产品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十分重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冷库容量、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速分别超过10%和20%。截至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冷库容量约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过28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2.4倍、2倍和2.6倍左右。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物流服务体系。
未来我国冷链物流如何发展?
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农产品产后损失较大。为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对促进消费、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规划》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
宏观层面,建设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其中,“3”指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2”指构建服务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1”指建设设施集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
行业层面,创新组织模式,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水平。《规划》提出,在产地,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提高产地冷链设施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在城市,建设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引导存量冷链设施资源集中,优化城市冷链设施布局。
运行层面,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在生产端,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畅通高品质农产品上行新通道,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在消费端,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中小城镇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下沉,鼓励供销合作、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新通道,扩大生鲜等高品质消费品供给。
展望2035年,《规划》明确,应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