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中国产地冷库建设与发展深度剖析
2024-12-10
背景
我国农产品产地冷库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中,产地冷库是“最先一公里”,但一直以来也是“木桶”的最短板。设施少、不成网、不配套、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始终阻碍着产地冷库的发展。农产品一旦未能及时从产走上销,在缺少冷库的情况下,大量生鲜农产品还未迈出村,就会面临在田头腐烂的结局,由此可见,产地冷库对农产品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农业农村部落实纲要部署,编制印发《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提出建设10万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1000个产地集配中心和100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增产地库容4000万吨的目标任务。行业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从我国产地冷库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行业和企业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现状
01 政策驱动
产地冷库作为冷链源头的网络基点,其建设有助于解决我国冷链物流的短板和痛点,也符合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方向。据统计,2023年国家层面提及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决策共有7项。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要求各地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继续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适度集中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天津、浙江、江苏、云南、新疆等省份也针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产地冷库是打通“最初一公里”的核心,从源头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农产品顺利出村,高质量进城,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
02 市场需求持续拉动
随着城乡居民对生鲜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生鲜电商、新零售、新餐饮等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产地直采、源头直供成为新模式的亮点之一,这对产地端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冷库建设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2023年全国建设了7.5万余个产地冷库,虽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冷库建设和求租需求仍集中在消费端,但产地冷库的建设也在逐步提升,其体量化建设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农产品在产地源头的损耗和质量安全问题。
03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面对部分农产品短期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依托产区建立冷库、应急供应保障等机制,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应,缓解供需矛盾,稳定市场,惠及民生。产地冷库的建设可以引导农业产业发展,衍生农产品交易相关的金融产业,有效解决农产品交易双方信息不流通的问题,促进生产者和批发商之间的商品交易,保护双方利益,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问题。
发展问题
01 缺少建设冷库用地
依据现行政策,冷库建设用地性质属于工业用地或仓储物流用地,而生鲜农产品生产端建设需求的土地多属于农业用地,政策规定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中大型冷库建设的土地还必须具备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既要接近生产基地,还要远离污染、低洼、疏松等地区。在产地附近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土地十分稀缺。
02 缺少建设冷库的资金
田头冷库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征用、冷库建设、设备采购等费用。由于冷库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资金短缺是冷库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农村建设冷库达到一定标准和条件的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但剩余部分仍需要自筹。在投资回报期不明确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对于效益本不高的农业生产企业或合作社来讲也有一定的难度。
03 库容利用率和周转率低
目前建设的大部分产地冷库都是平库,有些冷库内因未使用货架,直接堆垛码放,受堆放层数限制,造成库容的部分空间空置;或者库内规划不合理,巷道、理货区、设备区占用面积过大造成了空间浪费等,从而降低了冷库容积的利用率。部分冷库只存放一种农产品,当农产品收货时,进行满仓存储,之后根据需求逐渐出库,一年只能周转一次,平均库存量只有满库容的一半,一年之中有一半的库容是空置的。整体下来,产地冷库闲置率高,利用率和周转率较低。
04 缺乏专业化运营与操作
产地冷库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产地冷库功能单一、设备简单老旧。同时产地冷库主要面向乡村,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留守人员都明显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管控,存在温度湿度难以实时监控,未能合理规划库内布局,严格进行库存管理等情况,影响仓库的运营成本和效率,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安全也难以保证。
发展趋势
01 集约化
我国农业以小规模种植为主,产地分布较为分散,产地冷库集约程度不高。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向集中化转型,连片化、规模化种植逐渐成为主导,“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相继出现。各地纷纷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小、散、杂的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盟,共建功能齐全的中大型冷库,共享冷库(含预冷等)设施,专业化冷库运营水平的提升,推动产地冷库向集约化发展。
02 体系化
一方面,随着冷库规模的扩大,冷库需要进行体系化建设,在产地冷库中按照完整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安装先进的设备,使之具有检验、称重、预冷、分级、清洗、加工、包装、装箱、冷藏等功能完善,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多元化需要;另一方面,产地冷库经营也需要体系化,产地冷库也需要加入到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中,成为某一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冷链物流体系中的一部分。总体来看,未来产地冷库建设与经营不断趋向地体系化发展。
03 科技化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产地冷库逐渐合理配备信息采集、检测检验、低损运输、温度管控设备,完善冷链配套设施。提供称量、清洗、分级、检测、包装﹑移动式皮带输送的初加工场地,并布局插电装置,促进冷链初加工技术设备在产地应用,提升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产地冷库立足田间地头,通过集成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建设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提升产地冷链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04 技能化
一方面推动欠发达地区优势农产品龙头经营企业、行业协会,与相关高校开展冷链人才“订单式”培训,引进及提升产地冷链人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开展产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提升其冷链意识和操作能力,实现专业化、技能化发展。
总结
产地冷库既支撑农业产业,又融入流通链条,具有串接产业链供应链的天然属性。未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推广,在后续的发展中,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链条运转,从单个冷链环节向冷链物流供应链转变,从单一仓储冷链向农业和冷链物流产业联动发展转变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来源:冷链生鲜预制菜最前线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源于第三方或网络信息,转载目的在于分享和传递行业信息,仅供用户浏览,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